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司考高分考生经验谈:注意研习历年真题

http://sifa.eol.cn  来源:  作者:  2009-07-29    

  众多法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望——顺利通过司法考试,正式进入法律职业群体。离2009年司法考试开考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看到大家都在辛苦的备战司考,让我不经想起去年的我,所以,我愿意将我的一些司法考试复习经验及考前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其实司考还是很容易的:

  一、社会时事与司考案例的结合,以考试案例为归宿

  法律来源于生活,法律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因此大多数法律条文都是可以用生活常识来理解的,我们应当在学习法条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我们的生活,用生活中的语言来解释法律,会使法律更为风趣,也更易让人理解。2008年国家发生众多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大事件、大案例。这些热点问题对于司法考试来说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多位从事司法考试培训的专家都预测,华南虎、四川地震、许霆案三大社会热点,有可能进入今年司法考试的试卷中。因此注重生活也是学好法律的关键,不要把法律无谓地“神圣化”。但是司法考试的命题毕竟是针对考试出的案例,与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也应当注意与司考案例的结合,主要看社会热点案例涉及的关键点,知识点。

  二、冲刺阶段尤其注意研习历年真题

  对历年试题的详细钻研和透彻掌握是司法考试的关键环节。历年试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我们可用它来检验掌握程度,同时它可提示司法考试的出题方式和出题重点,我们从中可透析命题规律,它在复习的不同阶段都起着不同的重要指导作用,以后在复习中就以此提高自我命题意识,善于找“题眼”。历年试题都有题目重复出现的情况,题干变了考的却是老内容,正可谓百变不离其中。只要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吃透考点,在司法考试中获得较好成绩绝非难事。

  三.考前不可缺少的模拟测试

  司法考试要是能够参加几次模拟考试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第一次参加司法考试的朋友来说,通过网络大模考,同学们可以知晓今年司法考试重点、难点,掌握司法考试命题规律。同时,还是一个检验自己复习效果,查漏补缺的过程,使考生们的应试能力得到增强,复习方向更加明确。

  那么我们应该进行测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模拟越逼真的演练,越见效。

  训练的经验表明,做题练习时越接近真题,效果越好,故在模拟演练中我们应当注意:模拟试题仿真度要高。应尽量用比较知名的学校设置的考场,进行练习。因为这些试题经过多道工序加工,经过千锤百炼而成;其次是过程真。即按考试的题量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完成练习后再看答案。主要是体验实战的感觉和强速度。

  二、记录模考过程中的错误之处

  模拟测试是一个自我检验和评价的功能。根据检测的结果,考生必然要对错误之处作出相应的处理,以利进一步知道错在何处。因此,我们应该经每次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一下,再集中时间和精力逐一予以处理。切忌:这是习题训练的关键所在。

  三、逐一摆平错误点、疑问点

  一些考生对测试中出现的错误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习题做完了也就做完了,或似懂非懂地将其放过,以至留下许多知识盲点或死角。由此而使习题训练的效果大为逊色,甚至达不到练习和模拟的目的。所以,习题演练的关键在于“查漏补缺”,绝不轻易放过一个盲点或死角,该补课的补课,该记忆的重记,只有当你把错误本上的记录的黑名单逐一摆平了,习题训练才方显奇功!

  在这段非常时期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准备,认真对待,唯有如此,方不会大意失荆州以致败走麦城空留根。

 

编辑推荐: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试卷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卷一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二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三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四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更多试题及答案请单击查看>> 司法频道>>
国家司法考试报考指南
司考简介 考试内容 报名条件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报名程序 授予资格 答案异议 成绩查询 合格分数线
港澳台报名事宜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案例分析 经验交流
法理学 宪法 法制史 经济法 刑法 行政法 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民法 商法 卷四综合 司考问答 复习指导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推荐阅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