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章节重点第十七章(6)

http://sifa.eol.cn  来源:考试吧  作者:  2015-07-06    

  第六节 妨害婚姻家庭权利的犯罪

  一、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第257条)

  (一)概念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是指以暴力手段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行为。

  (二)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婚姻自由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手段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自然人主体;

  4、主观方面是故意。

  二、重婚罪(第258条)

  (一)概念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而重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二)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有配偶而重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有配偶而重婚者和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者;

  4、主观方面是故意。

  三、破坏军婚罪(第259条第1款)

  (一)概念

  破坏军婚罪,是指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行为。

  (二)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现役军人的婚姻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是故意。

  四、虐待罪(第260条)

  (一)概念

  虐待罪,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冻饿、禁闭、强迫过度劳动、有病不给治疗或者其他方法进行摧残、折磨,情节恶劣的行为。

  (二)特征

  1、侵犯的客体既包括公民在家庭中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又包括被害人的人身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经常以打骂、捆绑、限制自由、冻饿等方法进行摧残迫害,情节恶劣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4、主观方面是故意。

  (三)认定

  1、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在虐待罪中,行为人的虐待行为应当具有经常性,如果只是偶尔有打骂行为,不应当认定为虐待罪。

  2、区分虐待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在虐待案件中,如果由于行为人的一次暴力行为而造成被害人的伤害或者死亡的,其行为已经超出了虐待罪的范围,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由于虐待行为本身而造成被害人的重伤、死亡的,属于徐行犯的范畴,仍然应当认定为虐待罪并从重处罚。

  五、遗弃罪(第261条)

  (一)概念

  遗弃罪,是指负有扶养义务的人,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

  (二)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被害人在家庭中的平等权利和人身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有抚养义务的人;

  4、主观方面是故意。

  六、拐骗儿童罪(第262条)

  (一)概念

  拐骗儿童罪,是指拐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其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

  (二)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家庭关系和人身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拐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其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是故意。

编辑推荐: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试卷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卷一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二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三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四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更多试题及答案请单击查看>> 司法频道>>
国家司法考试报考指南
司考简介 考试内容 报名条件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报名程序 授予资格 答案异议 成绩查询 合格分数线
港澳台报名事宜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案例分析 经验交流
法理学 宪法 法制史 经济法 刑法 行政法 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民法 商法 卷四综合 司考问答 复习指导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推荐阅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