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3司法考试《法制史》讲义:日本法

http://sifa.eol.cn  来源:  作者:来源网络  2013-03-18    

  司考法制史名师讲义:日本法。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复习,小编整理了日本法的讲义,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祝各位考生都能取得好成绩。

  (一)日本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封建法制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制时期,日本使用的是固有的氏族法,主要表现为不成文的命令和习惯。645年,"大化革新",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创制了日本的封建法律制度。总的来说,受到中国封建法律以及法律文化的深刻影响。

  2.近代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868年的明治维新进行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随之,开展立法改革,奠定建立西方化的资产阶级法制基础。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开始全面西方化,以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法律为模式编纂法典,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法律体系。

  3.现代日本法的发展(一战起到二战结束)

  以1932年军事独裁体制的确立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不断改革,法制建设趋于完备化;第二阶段与军事独裁统治相适应,法制走向法西斯化。二战后,较多接受美国法的影响,法律风格有所变化,并建立了以国会为中心的责任内阁制,赋予公民较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而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立法活动。

  (二)日本宪法

  1."明治宪法",即《大日本帝国宪法》

  (1)历史背景:伊藤博文1882年欧洲考察,起草;1888年完毕;1889年2月11日正式颁布,带有明显封建性和军事性。

  (2)日本宪法的特点:

  ①基于君主主权思想,是"钦定"宪法;

  ②深受德国宪法的影响(46条抄自普鲁士宪法,3条独创);

  ③带有"大纲目"性质,对一些问题没有作出明显规定;

  ④对公民自由权利的规定范围狭窄,随时可加以限制;

  ⑤君主立宪政体,却赋予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威--用议会民主外衣,掩盖天皇专制。

  2."和平宪法":战后,在反法西斯民主力量的推动,于1946年2月制定,1946年11月3日颁布,1947年5月3日正式实施;具有以下特点:

  (1)天皇成了象征性国家元首;

  (2)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3)放弃战争,仅保留自卫权;

  (4)扩大国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三)日本的司法制度

  1.法院组织。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还没有系统的法院组织体系,司法与行政不分。1871年成立司法省,民刑裁判权统一由其监管,地方则由地方行政官兼任司法官。1875年制定《大审院各级法院职制章程》,规定大审院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下设上等法院、巡回法院、府县法院,废除了地方官兼任司法官的制度,初步实现了司法与行政的分离。

  明治宪法颁行后,按法国和德国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两个系统,并于1890年颁布了《裁判所构成法》和《行政裁判法》。《裁判所构成法》参照德国法院组织体系制定而成,规定全国设区法院、地方法院、控诉院、大审院,实行四级三审制。《行政裁判法》规定了行政法院组织以及行政诉讼原则和制度,共4章47条。法院规定在东京设立行政法院,只负责审理依法律、敕令及有关行政裁判文件所规定的行政违法案件。

  2.诉讼制度。

  1890年日本政府参照德国刑事诉讼法,制定《刑事诉讼法典》,1890年10月公布,同年11月实施。

  1885年日本政府在德国人铁肖指导下,完成民事诉讼法典草案,经法律

编辑推荐: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试卷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卷一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二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三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四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更多试题及答案请单击查看>> 司法频道>>
国家司法考试报考指南
司考简介 考试内容 报名条件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报名程序 授予资格 答案异议 成绩查询 合格分数线
港澳台报名事宜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案例分析 经验交流
法理学 宪法 法制史 经济法 刑法 行政法 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民法 商法 卷四综合 司考问答 复习指导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推荐阅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