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2司法考试案例1+1视频访谈名师王利精彩语录

http://sifa.eol.cn  来源:  作者:  2012-04-28    

2012司考案例1+1视频访谈名师:王利(简介

 

  【王利】:言论自由不是说话自由。从《民法》里面讲,说话自由他一种人的自由的基本要求,人天天都要说话,见面打个招呼,你能说我侵犯你权利吗,我问一声你好,你能说别烦我,离我远点。但是如果要是上升到法律术语,言论自由那就不一个概念了。咱们《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六大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这六大自由。言论自由排第一位。如果从法律角度看言论自由,应该解释为什么?就是说,是一个公民对整个社会生活、国家的政治生活、大政方针政策充分表达个人意愿,表达个人诉求的自由,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这就应该总两个角度来解释这个概念,或者说两个角度来把握:

  第一,言论自由是一种表达夙愿,表达看法的自由。

  第二,他应该是正当的表达,正当的夙愿,正当的要求的表达。

  这样一来,就告诉我们,就像孟德斯鸠说的一个理论一样,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喜欢耐用小利,直至遇到阻碍时为止,这就所谓的自由被耐用这种道理,你像刚才你讲这几个例子,这都是应该说他不是一个正当的言论自由了,要是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属于个人的荒诞,制造了一个集体的狂欢,引起社会动荡,对我们的社会管理、对民众的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所以说在这个角度上讲,他已经不是个言论自由问题了。也就是说,从在生活中的角度,从法律的视野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的,作为网络时代,是一个典型陌生人而在虚拟环境下,考验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可能是对社会有不满,对什么事情有自我偏见,可能就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把某种意见表达出来,这个时候,他的问题就很多了。换句话说,他已经利用了所谓“言论自由”,实施了一些侮辱、诽谤,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像颠覆国家政权,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这就是所说的商业诽谤,这都可能有。但这些东西都应该给以规制,换句话说,我们有自由,但所有的自由都要受到合理的规制,没有绝对的自由。对网络谣言这个问题,现代已经成为一大公害了,有一句话怎么说,就是说,在网络时代,想骂人不需要你见面,只需要你动动手指,就可以让一个骂人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


  【王利】:用鲁迅先生说法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后果很严重的。我看网上也爆,说韩国、日本、中国都出过这个问题,包括美国,因网络谣言,有些人受不了这个叫做心理压力,这是什么?这等于是一个无知的民众对谣言的乌央,造成了对个人的残暴,这个行为应该给以制止,也是我们陌生人社会应当有的一个基本道德准则,那就是一句话,我要充分地尊重你的权利。我想是这样。


  【王利】:这个问题就是您刚才说的网络上谣言的法律制裁。这个问题,我是从综合几个法律文件看的,如果从最简单的角度来回答,应该是具体分析。因为这个东西根据网络谣言的内容,损害的实质,或者叫受害的对象不同,得到的法律结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所谓叫个案分析。这个个案分析,你要说一个分析,网络谣言到现在,受您邀请,做这个节目之前,我大致查了一下,可能个案将近四五起,只不过有的轰动,有的不轰动而已。这样来,我可以大致分三大类:

  第一大类,就是对公民、法人、组织的名誉、荣誉进行损害的案件。这类网络谣言,他在严重的情况下,比如说对企业、企事业单位的,这个我们可以构成《刑法》221条规定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就我们所说的商业诽谤,比如像“皮革奶”的问题,这个东西无中生有。针对某某某企业,甚至有暗示性的针对某某企业进行造谣,大肆宣传,造成大家都不买他的产品,一个好的产品被驱除,受到损害。这个情况下,对于造谣者而言,他的行为达到了我们所说的造成受害人损失巨大,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问题。如果是损害个人,公民个人名誉、荣誉,这种情况下,可以构成《刑法》246条所规定的诽谤罪。这个诽谤罪是很严重的。比如说这次谢晋导演逝世,很多人在网上说了一些相当不雅的话,作为一个影坛的领袖,引领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先进人物,领军人物也好,这个时候,你说出一些无中生有的话,其实就是一种诽谤,这就是一种诽谤。对于这种诽谤,我们说虽然是自述案件,但是如果我们说达到了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国家利益,那么可以达到公诉案件的程度。总之,要用《刑法》来规制他。所以我说的第一类,就是说,网络谣言针对公民、法人、组织荣誉的,是这么一个规制。

  第二大类,是针对国家安全的。比如说网络谣言,最开始时候,比如像法轮功,达赖集团,一些像东突等一些组织,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给予一种抨击,无中生有,编造我国各种政治事件,引起民众的矛盾,甚至号召群众做些什么什么事。


  【王利】:这种情况下,我们说,不可以构成《刑法》的,比如我们所说的102条,105条规定了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分裂国家罪,这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这是对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对我们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极大的危害。这一类犯罪我们也相信说是严惩不贷的。比如说像“军车进京”这个问题,其实这个谣言,如果要不能得到及时的制止,他就有可能对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所以说,作为网络谣言的第二类,就是危害了我们国家的国家安全的。

  第三类,网络谣言主要是针对法律实施和法律执行这一类的谣言。比如编造,说什么被拆迁户自杀问题,编造说某某城管怎么怎么样,号召群众小贩,跟城管作斗争,烧他车,打他人,对于这类问题,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他定性为是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危害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秩序类的言。这类谣言我们可以按照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来惩治他。因为他是一种煽动群众,让不明真相的群众盲目的从众,说就是这样,本来公众对某个活动,就有一定的误解了。


  【王利】:这种误解经过谣言的放大,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人们发泄各自不满,把自己的不满转嫁给无辜的人的一个所谓合理的过程。所以说,对于这个来说,对国家、对社会损害很大。所以典型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所以说我们可以按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来。比如说有些煽动说中国出租车业,好像存在着出租车公司利益垄断,燃油附加费不发,而把费用风险转嫁给老百姓,有司机就说我要在网上建个微博,号召全市司机罢工,怎么怎么样,否则怎么怎么样。这个问题有没有这样的一件事,首先这个不得而知。如果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件事,那这就是谣言。那么对国家正常的社会生活是会带来损害的。当然,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这一谣言其中更可怕的就是刚才你说的地震。


  【王利】:这类谣言更可怕。他甚至引起了上百万人所谓的夜不归寝,防止地震,满街搭地震棚,影响正常生产生活,这种谣言就已经对我们所谓的社会已经产生巨大冲击了。我们《刑法修正案三》在《刑法》的291条增加一项,也就是增加一个独立的犯罪,就是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这就是声化性的,放射性的,爆炸性的或者其他对社会有严重威胁性的犯罪,这个我们认为,从解释的角度看,我们考虑可以构成这方面的犯罪,比如说这是一种恐怖信息,比如说我记得咱们那时候有个人好像在网上还编造,说某某超市被安炸弹,怎么怎么样,这个东西其实他就是一个编造,并且传播这个虚假恐怖信息,对社会秩序造成影响。

  所以综上我认为,网络谣言第三类,就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危害社会秩序的,这类谣言我认为他的《刑法》规制,主要就这两大类:一个是煽动群众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一个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这个角度来规制。这是我的一点浅显认识。


  【王利】:刚才主持人谈到了地震,编造这个谣言,从《民法》的角度来怎么救济呢?从《行政法》、《刑法》不同的法律戒律怎么来追究法律责任的问题,从《民法》上讲,这个事不感觉没有《民法》上的角度,为什么说没有《民法》的角度?咱们《侵权责任法》第6条说,过度的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依照《侵权责任法》追究承担其责任,但问题在于,这个东西我是说了一个谣言,信不信在于你。


  【王利】:你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应该做有理智的事。假如说,举个例子,我就听说有地震,有这么一谣言,我自己就信了,我花钱买了很多露营账篷,买了很多吃的,结果给外边呆了好几天,地震也没来,损失几百块,你说这个责任怎么追究?原因就在一点,确实我是说了谎言,但这个谎言和你的损失之间,有没有在《民法》上侵权的相当一种关系?没有。所以说在《民法》上,确实是没办法追究的。


  【王利】:对,可以这么说,对,可以这么说。从《行政法》上,确实很好规制,咱们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就明确规定了,如果你明知道他是虚假的险情等危险信息,那么你去传播,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可以像杨老师刚才说的,实施一下拘留,还可以罚款。就是说,比如说咱们这种险情很多,现在马上咱们南方到了雨季了,有的人就造谣,说某某要决堤,怎么怎么样,有的地方说咱们这次边疆的大火,有的人我感觉好像就是造谣的,当然不见得是造谣,可能是一种真实感触。“哎呀,我得快搬家,别把我烧毁了,因为我离边疆很近”。如果假如说不是那样的,这个时候,你传播这个信息,编造了同时又传播他,如果明知是虚假,还在传播,这种情况下,按《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制,是一点问题没有的。如果假如说就是这件事,问题就出来了,什么问题?《刑法》没法规制。你要说把他完全定位为恐怖信息,刚才我分析的是,他属不属于恐怖性信息,就是这个地震问题,火灾问题。这个就看怎么解释,如果要从扩大解释来说,恐怖信息,这个恐怖,让人感到恐慌的信息,都理解为恐怖信息,那么《刑法》可以规制的,但问题我想这个解释可能应该在施用过程中是有一定障碍的,因为有人可能不认可,这叫不叫恐怖信息,一般恐怖信息都是爆炸啊、投毒啊、杀人啊,人体炸弹,这你要理解为恐怖信息好办,你要说我就说要地震,这理解为恐怖信息好像是有一定难度。确实能引起恐慌,但是不是恐怖信息本身含义,所以说这个东西在《刑法》的解释上来说,是涉及到有一定困难,或者在法理上有一定障碍。因为咱们国家《刑法》第3条明确规定最新法定原则,你不能进行有罪类推,这个时候,会不会泛类推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民法》模糊的戒律,这就稍模糊点,就这么个概念。


  【王利】:所谓的制造人,有两种:第一种明确地知道,本身自己知道没有,睡不着觉。有的曾经说某某快餐用的鸡翅是给鸡吃一种药,一只鸡长四个翅膀,所以严重提醒人吃了会怎么怎么样,他就开始辩论,这是第一种制造。

  第二种,凭主观预测,就看见街边有人走过,老太太在那等着,好像有个穿黑衣服的踹老太太一脚,他就开始编造,他就想,“这指定是城管又打人呢。”他就来个城管打人,对不对,这也叫编造。所以首先第一点,你不能制造新闻,首先要把握住,自己所言所事,应当是一个客观事实。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要知道,网络炒作问题。因为各网络公司,他的重要盈利点之一就是点击率,比如说我要在你这投广告,你每10000个IP我给你多少广告费,你达到几百万,我给你多少广告费。这样一来,就有些网友,咱说句实在话,他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专门炒作某网站,然后挣多少钱。说你给我编一个什么新闻,爆炸新闻,如果点击率达到多少,我给你多少多少钱,咱们说实话,有这种现在私下讲话,有这种不正当职业,有这么做的。


  【王利】:对,水手。你水手吧,咱们说,你要是发自内心这没问题,但问题你本身就已经知道他是个无中生有,而你自己去无中生有,甚至是帮助别人去无中生有。换句话说,这个网络炒作是谣言之所以能够爆炸的一个最根本原因,说白了,他背后是有个推手的,不仅仅是网友问题,也不是网友的盲从,是有人想办法把这件事扩大化,他主要就是网络公司,尤其是有一些像论坛性网站,为了吸引人气,总弄一些怪事,老百姓感兴趣的社会冤案啊,甚至有人说以这个大决漏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迎取网络点击率,赢得网民的点击。这个首先是做网友来说,首先这种事不能去做,也没有必要去参与这件事。

  第三点,我还想谈一点,就是做任何一个人都是个网民,每个人,你看现在基本都有微博,是吧,甚至网上都可以做博客、网上家园、心灵鸡汤的,你什么都能做。但问题我还那么说,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智的人,最简单的理智的要求,就两句话,我们的行为要与人无害,这也是个最基本道德的要求,咱老祖宗都有讲,害人之心不可有。我们就是说,想做到与人无害就完事了。有人说那没关系,谁也见不着谁面,这个事我只能说是网络发展初阶段,技术不健全,或者叫手段不完备时,给你这么个空间。因为我们任何时候都是这样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手段落后于事实的发展,这是必然,但是你别忘了,他一定会出现。换句话说,谁的行为谁要付出代价。所以说,你作为网民来说,我认为其实最根本的就是一句话,在网络时代,虽然我们似乎没有了监督,但是,我们要用我们内心约束我们自己,那就是做一个诚实的人就行了。


  【王利】:我简单谈一下。这个问题早在六七年前,我就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你说这个谣言,我不知道。那什么叫知道,什么叫不知道呢?应该有两个角度来谈。你知道,知道的判断有两个标准,第一本身你就是明确知道这是假的,比如说这个事本身是你朋友编造的告诉你的,通过其他途径明确知道这是假事,没有这么回事,你还去推波助澜,这个首先客观上就是知道,你不能说你不知道了。这个是有刑事、民事、行政责任的。说白了,刚才像章我们说的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你是故意传播的。

  第二个知道叫推定知道。什么叫推定知道?比如说这一个帖子一出来,你用一个客观的常识去判断,用一个一般人的感觉对事物判断出这是假的,你还能说你不知道吗。我们就应该推断你应该知道,你在发,那你也应该负责任。但假如说,相反,我确实不知道,就把一个帖子发了一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仅仅是谣言,不说一个国家秘密,国家情报,不涉及到这种,如果就是一个谣言问题,我确实不知道,他怎么知道的,这种情况下,就不应该负《刑事》、《民事》的各种法律责任,没有责任。因为最早我们说从主观上没有过错,他没有过错,所以说无过错者来说,在法律责任构不上,没有,就算拉倒了。回过头来,如果说我明知,这种情况下,这个明知就是我刚才说的第一本身客观确实知道,第二种根据这个事实常识判断他是假的,而且你还去推波助澜,那就属于你应当知道的。这种情况下,这种转发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以后,应该负相关法律责任。


  【王利】:我先谈,你补充。首先第一点,如果假如说出题,我估计应该在论述题的角度来出题,别人的角度没有。因为论述题,他是一个开放性试题,要全面体现一个法律人的法律思维和法律知识水平的掌握辨析能力,所以这种题要出是要出论述题。作为出论述题,假如在考试中能出现,假如说他能出现,我想也外乎就从几个角度来答:

  第一点,这个事我们首先一定是有明确的态度的,是否定,不能做这个事,要严惩。严惩否定,就涉及到分析他的不同法律责任,比如说民事责任是什么,行政责任是什么,最严重的刑事责任是什么,针对不同类别的法律谣言进行不同的分析。但是话说回来,从某个意义上讲,说要把网络谣言作为今年论述题考察的可能性有多大,刚才杨老师也谈了一下,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这个网络上,司法考试上虽然考过一些就是说我们确实有命题叫与时俱进,换句话叫赶时髦,但是我们认为,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在一年以来发生的各种事情,足以让你选择很多比他更有价值,而且讨论起来对法律人的思维,和对某个事件的认识更有意义的案例比这还多。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出题可能性不是很大,我个人感觉。您看看呢?

 

编辑推荐: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试卷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卷一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二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三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四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更多试题及答案请单击查看>> 司法频道>>
国家司法考试报考指南
司考简介 考试内容 报名条件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报名程序 授予资格 答案异议 成绩查询 合格分数线
港澳台报名事宜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案例分析 经验交流
法理学 宪法 法制史 经济法 刑法 行政法 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民法 商法 卷四综合 司考问答 复习指导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推荐阅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