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易通过2013司法考试的几类人 从兴趣血型角度看

http://sifa.eol.cn  来源:  作者:东北新闻网  2013-03-14    

  一、从教育背景来看

  我们可以把考生分成几个部分。1、法学专业的考生。2、文科类考生(不含法学、外语专业)。3、外语专业类考生。4、理工科考生。就这四类考生比较而言理工科考生通过司法考试较其他三类相对容易。传统的中国人思维方式以具象、归纳见长。这和我们文字形成有很大关系。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文字更讲究视觉的效果,西方文字是对语言的记录。中国文字很核心的作用是用于记载历史,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字表述和语言表达方式是区分开的。中国文字记载事物缺乏精确、准确性,给深入的逻辑推理带来诸多不便,所以逻辑学在中国一直不发达。这也是中国人思维永远无法产生当代西方科技的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而我们必须承认,当代法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是泊来品。司法考试题目的设计以及卷面设计更适合理工科考生和外语类考生。

  从目前卷面题型设计来看,单选题比多选题运用归纳法答题的题目要多,其中也有一些归纳和演绎结合的单选题目。多选题基本上都是运用演绎法设计的题目,而决定一个考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很核心的一个因素,就是多选题的正确率高不高(单选题很难考察出一个考生的法学扎实程度、运用水准和考生间彼此的差距)。理工科类考生思维逻辑性强、演绎法运用娴熟,而我们出题老师均为法学专业的学者,他们出的题目均是文科或者法学专业考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因为他们只知道文科、法学专业考生学习中常犯的错误,不知道理工科、外语类考生考司法考试或者在学习法学知识的时候容易犯的错误并加以区别。这也就是我以前所讲的司法考试是“自家人难为自家人,反而没难倒门外汉”的现象。

  当然外语类考生受第二种语言的训练逻辑性强,斯大林也讲过语言是逻辑思维的基础。中国的语言有着许多先天的不足,如语法不完善、没有时态、没有定冠词等等。因为理工科和外语类考生在学历教育当中形成的思维上的优势,使他们相对于其他考生投入的整体备考成本要小,也较容易通过司法考试。

  而文科类、法律类考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存在着学习方法、思维定式所带来的投入备考成本大,不容易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这样一个问题。以上四类考生相比较而言,从备考成本投入大小并能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依次排序为:理工科类、外语类、法律类、文科类。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法律类的考生,本科学法律的要比法律硕士容易通过司法考试,也比博士生容易通过;博士生学习的知识专业性强,局限了他们对十四门部门法内容的掌握。

  二、应用法学和理论法学来看

  应用法学类考生主要是指实务阶层的考生,也就是公、检、法、司的考生及部分从事法律实务的法律工作者。目前国家司法出题老师基本上都是理论法学的专家、学者。近两年实务阶层的专家和学者介入到核心的拼题组当中来了,比如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拼题组,就有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集法学家、法务家、法律编辑于一身、海内外颇具影响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研究员杨洪逵。目前的题目设计是理论法学主宰。大家知道,学历教育形成的理论法学思维方式和实务阶层形成的应用法学思维方式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司法考试所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司法考试题目设计应该顾及到实务界的考生。就司法考试本身而言题目考核的是综合运用法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是整天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实务阶层最难通过,不得不称其为司法考试中的“悖论”。

  就应用法学、实务界的考生很难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就其原因我在以前的文章给予过充分的探讨在这里不作论述。

编辑推荐: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试卷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卷一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二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三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四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更多试题及答案请单击查看>> 司法频道>>
国家司法考试报考指南
司考简介 考试内容 报名条件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报名程序 授予资格 答案异议 成绩查询 合格分数线
港澳台报名事宜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案例分析 经验交流
法理学 宪法 法制史 经济法 刑法 行政法 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民法 商法 卷四综合 司考问答 复习指导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推荐阅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